內地大學生「慢就業」比例增 官媒:非貶義詞需從兩面看

社會熱點

發布時間: 2023/07/03 16:52

分享:

分享:

內地青年就業壓力仍大,有應届大學生畢業後,既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深造,而是暫時選擇遊學、支教、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等。這種「慢就業」現象正在增長,官媒評論認為,「慢就業」不是貶義詞,需要從兩面看待。

國務院旗下《經濟日報》引述一項調查數據指,2023年應屆生選擇「慢就業」的比例從去年的15.9%上升到18.9%。文章認為,具體分析不同個體可以發現,「慢就業」並非貶義詞。畢竟大多數「慢就業」不是不就業,更不是「躺平」。

文章指,對於「慢就業」現像,要區分被動選擇和主動選擇兩種情況。今年青年就業壓力依然較大,未就業畢業生和失業青年還有很多困難需要解決,不得不被動處於「慢就業」的狀態中繼續搜尋合適的職位。針對這種情況,應持續不斷提供就業服務,讓有就業意願的青年盡快就業或參與就業準備活動。

內地5月青年失業率20.8%創新高 國統局:逾600萬人待業

內地打工仔「35歲魔咒」 年齡歧視加劇失業、不婚問題

6月底,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啟動2023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,制定相當詳實的計劃,將於7月至12月期間,對2023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開展實名服務,提供政策宣介、職業指導、職位推介、技能培訓或就業見習等機會。

對於主動選擇「慢就業」的青年人,文章認為應當區別引導,開發更多有針對性的專項技能培訓課程和服務,增強青年群體適應產業發展、職位需求和基層就業的能力。同時,鼓勵企業對新招用的畢業生等青年開展學徒制培訓,培養適合企業發展和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。

但文章也提醒,畢業後留出太長時間去觀望、一味求穩求好,也有可能造成心理焦慮,挫傷自信甚至逃避現實。家庭、學校和青年人應當做好合理規劃和調控,提升個人適應社會的能力,以免「高不成低不就」。此外,應充分發揮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信息橋樑作用,阻斷畢業生向「消極就業」、「懶就業」方向變化,通過改善勞動條件、規範企業行為增強對大學畢業生的吸引力。

責任編輯:易燕丹

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,Bookmark hket.com中國頻道

立即讚好《香港經濟日報 hket.com》粉絲專頁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